安徽網庫訊: 夏日的雨后傍晚,空氣中散發著泥土的清香,知了在聲聲的叫著。走進蒙城縣立倉鎮郟廟村王海莊養殖大戶王往良家,高大潔凈的圈舍內,肥碩的牛兒悠閑的閉著眼睛,三五成群的羊兒,有的相互追逐嬉鬧,有的正在吃著鮮嫩的青草。 “這幾年,我通過發展養殖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,現在房子也新翻修了,冰箱、空調也有了,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,真心的感謝黨和國家的富民好政策!”憨厚的王往良笑著說,幸福之情溢于言表。
今年48歲的王往良是郟廟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,由于小時候家里窮,加之自己只有小學文化水平,年近30歲才結婚,妻子是一個聾啞人,夫妻先后生育6個孩子,3個兒子,3個女兒,大兒子也是個聾啞人,大女兒多重一級殘疾,那時的生活極其艱辛。
“2013年以前,是我家最為貧困和難熬的時期,小孩多又小,家里幾個殘疾人需要照顧,父母年紀也大了,我本人也沒有一技之長,外出打工走不開,只能靠7畝多地的收入和在本地打零工維持生活,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。”談及過去,王往良心酸落淚。
2014年,村里了解到王往良家的實際困難后,把他家整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,先后幫助他申請辦理了8個人的低保,享受電補、殘補、學補、光伏收益分紅等政策,又為王往良本人安排了公益性崗位,從那以后,王往良家的生產生
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。生活有了好轉,王往良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,想通過發展養殖實現增收致富,但苦于沒有資金和技術。“不能光靠政府,脫貧致富還得靠自己。2018年,我先后幾期參見了在立倉鎮舉辦的特色養殖技術培訓班,利用培訓班學到的技術,發展養殖業,依靠特色種養業獎補,加上其他扶貧補貼,我的收入逐年提高,2019年,我家光榮脫貧。”王往良滿臉自豪地說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,而是新生活、新奮斗的起點。2019年,王往良在郟廟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助下,多方籌措資金8萬元開始建圈舍,購買了3頭“西門塔爾”優質種牛和20只波爾山羊,開始進行標準化和規;B殖,大力發展養殖業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付出就有回報。依靠勤勞的雙手,通過辛勤耕耘和潛心經營,如今王往良的養殖場已初具規模。目前,肉牛養殖已發展到10余頭,波爾山羊80多只,成為郟廟村有名的養殖大戶,年養殖收入加上種植及其他收入15萬元以上。談及未來,王往良激動地說“沒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,就沒有我的今天,富了不能忘本,下一步,我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,幫助其他村民發展養殖業,把養殖產業做大做強,帶動更多的村民共同發家致富奔小康。”(王龍飛 王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