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網庫訊: 10月25日,為了推動語文教學的鄉村實踐,利辛縣永興學區金匯解集小學創造性的挖掘教學資源,不斷強化教學與生活的聯系!堵浠ㄉ吠ㄟ^豐富獨特活動的呈現使得語文課滾出了一身“泥土味”。
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的花生到了收獲的時節。“是不是可以將《落花生》文本教學與之結合起來。”程老師心里一直盤算著。
“我們一起去收花生吧!”程老師話音剛落,孩子們就沖出教室,在學校勞動實踐里揮汗如雨。
“這花生需要摘嗎?”一位學生用稚嫩的口吻問著老師。其實老師心中早有這樣的想法,但是擔心學生們太累會放棄?磥硎虑闆]有向程老師預想的那樣去發展。學生們在交流中認識了花生的葉、莖、根和果實,了解了花生的結構,那認真的勁洋溢在臉龐。“這不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想尋找的嗎。”程老師自言自語地說。
采摘完花生后,有的學生正要把把剩余的花生葉根和污泥清理,扔進垃圾桶。“這花生秧小羊最愛吃了,怎么說扔就扔呢?”一位學生這樣說;ㄉ儆袥]有其他可能呢?程老師在思考著。這樣在“老藝人”的熱心幫助下,孩子的藤編學的真是有模有樣。
學生們拎起由花生藤編制的藤筐仔細的打量著,這是一種收獲。“這也是《落花生》這堂課的生成呀。”程老師若有所思。“如果能演豈不甚妙,于是一場《落花生》課本劇表演及文本誦讀如畫卷般緩緩展開。
“活動結束,回班。”有學生在人群中喊話。“誰說這節課到這里就結束了?我們還有節目呢。”這事先怎么沒有溝通。
不說了一起來吧,書簽制作,套圈、賽跑。“這活動真帶勁。”學生們走著聊著。
走,一起去瞧瞧如何制作高溫堆肥?程老師帶著學生們。先將花生藤、花生殼、雜草、落葉放入自制發酵槽,其次加入菌肥和少許尿素,并施以溫度計監測溫度。覆膜高溫發酵做成肥料后,再回到勞動實踐基地之中,這樣勞動實踐基地就成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系統,這是《落花生》文本的教學的又一生成。
教學實踐接近尾聲,學生們合影留念,然后程老師讓學生將收獲的勞動果實與家人一起分享,落腳于感恩二字。
“《落花生》文本教學的探索實踐,背靠豐富的農村社會資源和廣闊的社會背景,立足文本卻又擴展了課堂的時空,讓語文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。”金匯解集小學李月發校長說。(董曉倩 李路 劉勤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