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em id="lf55d"><form id="lf55d"></form></em>

      <form id="lf55d"><form id="lf55d"></form></form>

          <form id="lf55d"></form>

            <em id="lf55d"></em>

    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 > 安徽 > 安徽人物
            投稿

            “改革先鋒”潘建偉號召青年勇擔科技報國使命

            2019-01-15 08:43:10 來源:安徽網庫 作者: 責任編輯: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

             10日下午,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理化大樓西三報告廳座無虛席,“改革先鋒”、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結合自身成長和科技創新經歷,分享作為“70后”科研人員對改革開放的親身感受,激勵廣大青年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。oGF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          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、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,是該領域有國際影響的學者,特別是在量子通信、多光子糾纏操縱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統性創新貢獻。2016年,由潘建偉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“墨子號”飛向太空,首次實現星地量子通信。oGF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          報告會上,潘建偉深情講述了中國科技大學校史上趙忠堯、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為國家科技事業奮斗終生的故事,認為正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奮斗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“科學的春天”迎來“百花齊放”。oGF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          談及自己出國與歸國的初心,潘建偉透露,上世紀80年代,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求學期間,他接觸到了量子力學,但是學習越多、研究越深入,就愈發感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。1996年,潘建偉到奧地利求學,當導師問到夢想,潘建偉回答:“我想在中國建一個和您的實驗室一樣的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。”12年后,潘建偉毅然回國組建團隊,歸國之初,面對年幼的女兒提出“我們為什么要回國”的問題時,潘建偉堅定地說:“我們是中國人,要為祖國做點事!”oGF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          作為一名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“70后”科學家,潘建偉對改革開放與科技創新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。他說:“如同改革開放一樣,科學研究需要以開放的態度充分合作。只要我們在國際上保證國際合作與交流,在國內保持開放合作的態度,并在國家的支持下不斷努力,我們在國內也能做出世界領先的成果,我們要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。”oGF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          此次“改革先鋒進校園”活動由安徽省委宣傳部、省教育廳、團省委及有關高校共同組織,邀請安徽省受黨中央、國務院表彰的“改革先鋒”走進合肥、蚌埠、蕪湖等地高校舉辦宣講活動。oGF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          作為系列活動的首場報告會,潘建偉的報告吸引了來自當地各高校的500余名學子到場聆聽,現場氣氛熱烈,掌聲不斷。安徽大學學生秦蓉告訴記者,潘建偉院士在量子求索之路上的故事令人動容,勇于創新、永不止步應該是當代中國每一位青年的座右銘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田野稱,潘建偉院士的經歷讓他感到科技報國不是一句空話,“我們要努力學習,學成之后迅速投入到國家的科技建設當中,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。”oGF安徽網庫 地方門戶新聞站

            文章來源:安徽網庫 責任編輯:
            版權聲明:
            ·凡注明來源為“安徽網庫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,版權均屬安徽網庫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    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         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新聞熱線 技術服務
            關于本站 | 廣告服務 | 免責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聯系我們
            安徽網庫 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19 皖ICP備19011896號

            皖公網安備 34010202601110號